“致敬最美劳动者”夏日特写之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试验职工
发布时间:2024-08-26

该区域包含正文内容,按tab键遍历信息

西北塞外,大漠酒泉,火箭升空,卫星发射,戈壁滩里留下了太多航天人的汗水。

  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发动机试验站的职工是发射基地的常客,他们常常出差至基地,陪伴产品走完发射前的最后一段路。

  到基地出差,常常一去三五个月,回上海佘山的试验站,他们说这是回家。在“家”,一样的忙碌,尤其每年夏天,是“家里”最忙的时候,烈日高温、挥汗如雨,是试验站的日常一景。


   



  十年试验

  手臂晒成古铜色

  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发动机试验站坐落于佘山风景区,整个试验站依山而建,茂密的树荫、优美的生态,但并没有降低工作环境的温度,由于航天产品试验需要,大部分的试验在室外试车台上进行,露天“烤验”是试验职工不得不经历的挑战。

  地面台是整个试验站里最忙的一个试车台,也是液汽路组的班组长朱峰磊最熟悉的试车台,这座始建于1982年的试车台功勋累累,先后完成了921载人航天工程等重大任务。十年前,朱峰磊刚进入试验站时就与这个试车台开始打交道。

  “地面台每天都有不同的发动机要做试验,我们负责产品的安装、气密、增压、清洗,碰上规模比较大的产品就比较费力气。”朱峰磊告诉记者,上海天气闷热,湿度大,他一天得准备两套工作服,件件背后都能析出白色盐粒。

  撩开朱峰磊的袖管,他结实的手臂呈现古铜色,在试验站一线十年来的风吹日晒,晒出了他如今的肤色,也让朱峰磊从一名新手操作员成长为如今的班组长。面对高温,他无惧热浪炙烤,更多的是对试验保障的担忧,“一来怕高温对设备产生影响,我们尽量错峰试验,让一些设备能休息休息,保障试验的安全性。二来怕天气这么闷,室外作业容易引起职工反应迟钝,就怕耽误工作。”

  试验站往往是研究所产品性能检测的最后一站,深知肩负的使命之重要,朱峰磊常常提醒班组成员们注意休息,注意安全。“我们液汽路组现在有24名职工,三分之一都是‘90后’、甚至‘00后’。”他感慨,年轻人的努力超出了他的想象,“这么热的天,这帮刚毕业没多久的小伙子不喊苦不喊累,衣服一遍遍湿,活都认真干。”



  试车台从1起步

  见证航天发展

  发动机试验站是研究所内唯一从事发动机点火试验的部门,随着中国航天的脚踏实地自主创新,一个个好消息接踵而至,发射任务显著增多,产品类型也越发丰富。对于一线基层航天工人来说,任务一年比一年多,试验工作量自然也逐年递增,这是他们引以为豪的骄傲,也是需要不断学习的新挑战。

  航天产品复杂而精密,品种杂、产量小、工序多,对试验人员的要求很高,“以前一个台子就能搞定产品的全部试验”,朱峰磊从工作的变化中明显感受到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他感慨,“现在我们的产品数量越来越多、越做越好,也越来越复杂,为了满足产品发动机的试验需要,有些产品要搭好几个台子。”

  试验站的规模和设备也实现了质的飞跃,1960年试验站建立之初,全站只有一座试车台,如今已发展为包含化学推进试验、电推进试验等多个试验领域的专业综合性试验基地。“我们的试车台也在更新换代,早年一座试车台需要20多个人一起操作,现在台子多了,大家专业能力提升了,一座试车台只需5到6个人完成试验操作。”朱峰磊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试验站的航天职工常需出差,朱峰磊在任班组长前,一年里有300多天都在各个发射基地里轮转,出差对他们来说司空见惯。朱峰磊至今记得他第一次出差时的激动心情,那是他在酒泉发射基地亲眼目睹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升空的辉煌时刻,那一刻的震撼和自豪,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烙印。

  尽管历经了无数次的火箭发射,朱峰磊对每一次航天任务依然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和热情。特别是那些曾经经过他手试验的产品,“发射的每一次成功,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好肯定。”当前,班组里、站里很多人都在出差中,朱峰磊表示,无论是班组还是试验站,氛围无比融洽,“大家都很关心‘家里’,知道夏天‘家里’很忙,任务结束了就急着往‘家里’赶。”站外出差的航天职工奋战最前线,站内坚守的职工守住后方,以精湛的技艺和严谨的态度,确保每一次试验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