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牺牲时他年仅26岁
该区域包含正文内容,按tab键遍历信息
回望上海总工会100年的光辉历程,无数年轻勇敢的工运先驱用鲜血铺就了革命之路。为了理想和信念,他们中的很多人生命定格在20多岁的灿烂年华,他们的牺牲为后人铭记。《劳动报》推出“百年风云人物”栏目,再现工运先驱的壮阔人生。
今年我们将迎来五卅运动一百周年,在五卅运动发生之前,爆发了“二月罢工”,因党员、工人顾正红的牺牲,最终演变为五卅运动。推动“二月罢工”向五卅运动演变的关键人物是刘华,早期纪念文章称刘华为“五卅运动的创始者”,他也是上海总工会成立以来牺牲的第一位领导人、第一位烈士。著名诗人蒋光赤写就137行长诗《在黑夜里——致刘华同志之灵》,用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文学,塑造了第一个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工人运动领袖刘华烈士纪念塑像,位于沪西工人文化宫内。
【历史溯源】
五卅运动开启
民族革命的新纪元
要讲刘华的历史地位,必须先讲五卅运动的重大意义。五卅运动在中共党史、中国工运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原因有:一是第一次在党的领导下,开启了民族革命的新纪元;二是五卅运动是我们党第一次组织动员和指挥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党成为社会政治的核心;三是五卅运动是联合阵线的第一次大规模社会实践,党成立了上海总工会,通过工会来团结21万工人,以工会为联结纽带形成了工商学联合会。
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上说:“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卅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来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他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五卅运动以前上海区(范围包括今天的沪江浙皖)有党员320人,五卅运动以后上海党员增加到1800人,其中工人占78%。
【革命历程】
他在工人中
威望最高
“二月罢工”发生后,根据党的安排,刘华在潭子湾负责组织工人罢工,筹备成立上海纱厂总工会。顾正红牺牲后,刘华负责顾正红牺牲的相关追悼活动,担任公祭顾正红万人大会的总指挥。“五卅”惨案发生后,刘华主持了5月31日下午全市各团体举行的联席会议,为五卅运动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1925年12月30日的《向导》第140期《悼刘华同志》写道:“刘华同志及其他积极奋斗的战士领导全中国的劳动群众向帝国主义和军阀示威,造成了这半年来轰轰烈烈的五卅运动”。
上海公共租界警务处的《警务日报》从侧面印证了刘华从“二月罢工”到五卅运动的全程奉献与付出。警务处从3月1日开始连续记录刘华的行动,记录了刘华的活动时间早至凌晨5时,晚至半夜12时。据不完全统计,3月份至12月份,警务处日报关于刘华的记载超过100次,是当时所有党员中最多的。刘华不停在忙着组织纱厂工人罢工,发动工人成立纱厂总工会,先后任上海总工会第四办事处主任、上海纱厂总工会首任委员长。在刘华等的共同努力下,纱厂工人成为上海总工会的“半壁江山”,纱厂工人会员数占上海总工会会员数的57%,上海总工会第四办事处所在的小沙渡工人占上海总工会有组织工人的四分之一,为上海六大工人集聚区之最。到五卅运动结束后的1925年8月份,上海新发展党员329人,其中小沙渡183人,超过一半。
同在沪西工作的上海大学学生阳翰笙(时名欧阳继修)回忆道:在女工中,杨之华最有威望;而在男工中,刘华的威望则是最高的,甚至超过了杨之华。刘华曾对阳翰笙说,讲大道理时,要结合具体情况来说明,否则工人会听不懂。工作一定要有耐心,不能动不动就发脾气。如果工人听不懂,就反复讲解,千万不能着急。“要让他们感到你是他们的朋友,像亲人一样,这样他们才会接近你,有问题时才跟你说。”五卅运动的亲历者姜维新回忆说:刘华同志工作踏实,热情很高,能与工人同甘共苦,在群众中很有威信。
1933年上海的《小日报》用第三者相对中立的眼光称刘华为五卅运动主要负责人之一,经常挥汗如雨,舌敞唇焦,一举一动谈吐之间,无不体贴入微,恰合工人之心理与痛痒。以上海工人之与刘华接触者,皆有眷日煦煦、光辉可恋之感。刘华常常食不暇饱,席不暖炭,以大饼油条为经常食品,以自来水龙头下之涓涓者为日常饮料,工人或感之曰“刘先生太辛苦”,必力辩曰:“这算怎样,许多罢工的兄弟们都在挨饿。”以如此之艰苦力行,乃于群众中获得人人爱戴之信仰,一致视为上海职工运动之长城。
这是刘华留下的唯一照片。
【舍生取义】
鲜血遍洒
劳工花
1925年7月12日、8月4日、11月9日和10日,反动军警多次前往潭子湾第四办事处试图逮捕刘华,因刘华外出或机警逃脱而未得逞。在如此严重形势下,刘华仍辗转徐家汇、曹家渡等隐蔽地方继续从事工人运动。11月12、13、15、17日更是连续多日在曹家渡农舍或潭子湾附近茅屋中坚持工作。11月29日,刘华“行之租界静安寺路”时被巡捕逮捕,被引渡至戒严司令部,化名王本华。刘华被捕后,党展开了营救工作,但时任上海总工会副委员长的刘华“业于12月17日晚11点15分在华界蓬莱路全国学生联合会附近广场行刑”,牺牲时年仅26岁。
得知刘华被秘密杀害的消息后,上海总工会散发10万份《为刘华被害事件告工友书》,举行怠工活动时,来自21家工厂共5万职工自发悼念刘华,高呼“为刘华复仇”“刘华精神不死”“继刘华之志”等口号。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先后刊登《悼刘华同志》,《向导》称赞刘华为“上海无产阶级的首领”。《中国青年》称赞刘华是“一个与工人同甘共苦的组织者”“他为工人的利益奋斗而死”。这些称赞可谓恰如其分。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1927年4月6日至10日,上海总工会先后在《申报》《新闻报》《时事新报(上海)》《民国日报》等上海各大报纸刊登《悬赏招寻上海工人领袖刘华尸首》,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一份由上海总工会发布的此类悬赏广告,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
【后世铭记】
生命虽短暂
却熠熠生辉
2018年4月23日,《人民日报》“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专版刊登了题为《五卅运动领袖刘华:舍生取义为劳工》的专题报道。文章深刻指出:“刘华烈士牺牲已经90余年,但他舍生取义的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努力奋斗。”他生命虽短暂,却熠熠生辉。他清晰的认识定位、坚定的求学志向、果敢的革命精神,以及深入群众、贴近实际的工作方法和作风,都体现了他“满腔热血如春雨,洒遍劳工神圣花”的崇高追求。这种精神,对于当下的工会工作者、大学生乃至所有渴望学习与进步的人们,都有着深远的启示和值得借鉴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