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外职工新年踏上新征程
发布时间:2025-02-05

该区域包含正文内容,按tab键遍历信息

  2月5日是蛇年首个工作日,度过一个和家人团聚的假期后,上海多家企业的外派职工们也已经收拾行囊,奔赴外地、国外工作。这些年来,他们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他们踏上新年新征程之际,记者对话这些外派职工,听他们讲述新的一年里的工作和畅想。



  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外派技术员登上出海飞机

  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着我们

  2月4日晚,当大部分人准备迎接蛇年的第一天工作时,有一批来自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的驻外职工也登上了出海的飞机。埃及、沙特……他们将面临不同的文化和环境带来的挑战,在全球化的平台上展现“中国基建”的风采。

  高青松,中国八局总承包公司海外事业部一名普通外派技术人员,这次他的目的地从埃及变成了阿尔及利亚。已逐步适应文化差异和工作环境的他,将把三年多来海外工作的经历转化为经验,不断优化施工流程,引入更高效的建造技术,确保项目在质量与效率上达到新高度。

  刚刚过去的春节,对八局总承包公司不少外派职工来说,是一次久违的与家人共度的佳节。一起吃团圆饭、一同出游、一起观影……这些都成为他们在这个春节假期的难忘回忆。

  再次踏上海外之旅,高青松们并不担心身后的家属。由公司专门为海外职工开展的“矢车菊行动”,招募了一支庞大的志愿者“亲属团”,为海外职工的家属提供支持。据悉,“矢车菊行动”来源于童话故事《海的女儿》,“矢车菊”寓意长期驻外的职工,而“矢车菊行动”就是通过志愿者们,为存在时差、无法随时回国的驻外职工提供服务。“他们既参与公司定期组织的海外职工亲属活动,也会定期为亲属们送去关心和慰问。当海外职工的亲属遇到临时状况时,志愿者们也会及时响应,提供临时用车、陪伴等服务。”公司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当有亲子活动、家长会时,志愿者们充当“临时爸妈”“临时子女”,为海外职工们解除后顾之忧。

  今年春节前夕,中国八局总承包公司党委工会深知员工背后家庭的支持至关重要,开展了邮寄一封慰问信、赠送一份关爱礼包、开设一部服务热线、开展一次节日探访、召开一次家属座谈会的“五个一活动”,定期的探访关心,24小时待命的热线,都会体现了对职工家庭的深切关怀,成为他们在外时的最强后盾。



  上海宝冶职工返岗开展收官工作

  跨越3280公里重返海拔2780米项目现场

  新春的爆竹声还未散尽,大年初七,上海宝冶冶金工程公司青海格尔木铅冶炼项目的项目经理谭庆锋已经从湖北老家踏上列车,回到上海。短暂停留后,他将再次跨越3280公里,重返海拔2780米的格尔木铅冶炼项目现场,为国内首个20万吨级绿色铅冶炼标杆项目收官发起最后冲刺。

  谭庆锋在返沪的高铁上告诉记者,该公司在初十全面复工,项目部因海报及温度等原因稍晚,团队预计在正月十五前完成人员集结。作为项目经理,谭庆锋也将从上海返岗,准备项目收尾工作。

  “项目在三个多月之前投料热试成功,标志着项目全线联动贯通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但是目前还有一些收尾工作需要处理,比如业主除尘系统改造方案需要现场确认等。”谭庆锋说,他们承建的青海西豫多金属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及环保升级改造项目自2023年4月开工来,项目团队克服高原环境,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在项目初期进行了周密的规划,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全力推进项目施工进度,确保重要工期节点顺利完成。

  “底吹炉、还原炉为项目的核心设备。最重段重达300多吨,吊装半径28米,吊装作业难度大。”提到项目的细节,谭庆锋颇为激动。他向记者介绍,项目团队运用数字化手段,是确保项目顺利了履约的一大重要因素。“我们采用建模验算临时措施强度,对大型吊装采用3D建模制作吊装演示动画,交底质量控制要点,既减少了吊装安全风险,又保证了炉壳的安装质量。”

  这次返岗,在完成最后收尾工作后,这个他亲手负责的项目就顺利“启航”。据介绍,该项目预计规模年产电铅20万吨、金锭6吨、银锭430吨、硫酸25万吨,同时回收铜、锌、锑、铋等有色金属。



  上海电建孙俊若:

  工地在哪儿,人就在哪儿

  春节期间,上海电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LNG业务管理部经理兼党支部书记孙俊若,难得有了整整八天的时间,他携全家回到安徽省六安市老家,陪陪父母,稍微缓一缓一年到头的奔波。

  不过,假期接近尾声,新的任务马上接踵而至。孙俊若说:“这几天我还在上海,先把采购、审批这些事情处理好,之后就要去福建了。”今年,他的主要任务是推进中石油福建LNG项目,这个项目是公司重点关注的工程,他亲自担任项目经理,接下来的几个月都将驻扎在现场。

  “福建项目是重点,但我们手上还有六七个项目分布在全国各地。”孙俊若告诉记者,“像辽宁营口、海南洋浦、上海洋山港的LNG项目,我都要定期去巡查,广东惠州和湛江作为重点市场跟踪。”他一年365天,真正待在上海的时间不到100天,而这100天里,大部分时间也都在公司处理项目管理,真正能回归家庭的日子少之又少。

  “这也习惯了,没办法,我们做建设的,就是从无到有,把一个项目建起来,建好了就撤,接着去下一个工地。”孙俊若说,LNG项目大多位于沿海或内陆较偏远的地区,工期长、任务重,跑工地成了工作常态,“反正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工地在哪儿,人就在哪儿。”

  公司和工会的支持,也让这些长期奔波的建设者们有了更多保障。今年春节期间,工会专门对表现突出的项目部职工进行了慰问,送去了关心,也让他们的家人更加安心。 



  “今天晚上出发埃塞俄比亚”

  东方国际外派职工重回非洲大地

  蛇年春节,是东方国际纺织制衣埃塞俄比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袁超五年里第一个在家里过的春节,大年初八晚上,他又将飞赴埃塞俄比亚——那块记录了诸多难忘瞬间,从无到有、热血建设的地方。袁超告诉记者,这一次春节休息得很好,尤其是公司在节日里送上的慰问和关心,让他更有冲劲。

  接受采访时,袁超已经基本把行李整理完毕,登上飞机,他就要再次回到埃塞俄比亚。赴非洲工作超过10年,在苏丹、埃塞俄比亚辗转,袁超和同事们完成了很多不可思议难度极高的工作。

  记者了解到,埃塞俄比亚毛衫基地项目是贯彻东方国际集团“全球布局、跨国经营”战略的重要举措。2020年,第一批职工奔赴埃塞俄比亚开厂立业以来,团队成员面对物质条件匮乏、疫情持续影响、当地武装冲突加剧、安全风险加大等诸多挑战,以及在建设投产中碰到的集装箱紧缺、船期取消、招聘和培训受阻等各种困难,他们仍坚守一线,肩负起毛衫基地建设的重要使命。

  袁超清晰地记得自己在2020年3月13日出发埃塞俄比亚的当日,前方的同事给他发来消息:这里有疫情了,有了第一例感染。袁超依然义无反顾地奔赴非洲,为建厂的各种事务奔波。在2021年,当地的疫情集中式爆发,每日确诊人数超过2000人,袁超在自己也已经感染的情况下,毅然承担起了带确诊人员就医、核酸检测等工作,连续两个月每天往返于医院和隔离宾馆之间,一直到所有阳性人员全部转阴。

  而在之后赴埃塞俄比亚遭遇内战战乱时,袁超也和团队一起沉着应对,“当时我们的厂旁就能听到枪声,说不怕是不现实的,但害怕的同时,我们也冷静下来,做好万全应对。尤其是我们集团领导,亲自来到厂里,为我们打气,为一线员工协调各项事务,最终保证了整个生产的正常进行。”

  此次再次去到那里,袁超心里已经有了诸多底气。他表示,今年的主要工作计划就是把当地工厂的日常运营和管理做好,继续解决好生产方面所面临的困难,提前准备,然后去一件件克服和解决。袁超表示,在非洲10年,这一条工作准则总是百试百灵。




■劳动报记者  庄从周 张锐杰 陈恒扬 王海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