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工人如何成长?
该区域包含正文内容,按tab键遍历信息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畅通产业工人向上发展通道,健全“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为职业技能人才成长设计了更加完善的“路线图”,从世界技能大赛冠军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众多技能人才从此次新一轮改革中感受到国家的改革决心和自身肩负的使命。
让职业教育
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中,由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卢俊威、谢辉铉组成的参赛团队,夺得工业4.0项目金牌,并一举拿下全场唯一的“阿尔伯特·维达大奖”,这是中国选手第二次获得该大奖。年仅20出头的两位年轻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职业教育的高水平。
比赛归来,卢俊威、谢辉铉告别选手身份,回到职校成为教练与教师,承担着培育新时代产业工人的重要作用。他们说,身为教师,他们与职校的老师们一起,始终密切关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最新动态。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促进产业工人知识更新和学历提升”等重要举措。他们表示,这说明党和政府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高度重视,更体现了我国广大产业工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于推动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产业工人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新时代,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我们更需要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产业工人队伍。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无疑承载着重要使命。”谢辉铉介绍,工业4.0是指通过智能制造、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它的目标是提升生产效率、灵活性和可持续性,让工厂更具竞争力。“比赛的东西如果能投入到工厂中,这对整个产业的提升将不可估量。”卢俊威说道,自己掌握机械、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安装、编程和调试,谢辉铉擅长计算机信息开发以及接口算法数据分析,他们两人都在机器视觉、虚拟增强现实、IOT网等技术上下了苦功夫,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侧重于培养和我们一样的复合型人才,把自己的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职校的学生,也希望他们能够运用到这些技能,在产业发展上发光发热。”
期待“新八级工”制度
提升产业工人地位
从刚到上海不懂技术处处碰壁,到如今通过发明创造成为行业技能大师,全国最美职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爱登堡电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电梯研发部部长潘阿锁走上了一条技术成才的道路。因为自己的亲身经历,潘阿锁深知产业工人发展中的困境与壁垒,此次《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一出台,他就格外关注,特别是其中关于新八级工制度的内容,他特别期待“‘新八级工’制度可以打通成才通道,提升产业工人地位。”
“《意见》中提到,健全‘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这项制度的健全,将为我们产业工人确立一个终身学习和奋斗的目标。”潘阿锁告诉记者,“八级工”制度中,每提升一个等级需要几年时间,这让产业工人们每隔一段时间都有新目标。“我所在的电梯行业,目前行业天花板就是高级技师,上海目前行业里有不少四五十岁左右的高级技师,如果有‘新八级工’制度,相当于给他们树立了更高的目标。”
潘阿锁同时表示,“新八级工”制度下,高技能人才也是高品质产品的代名词,这些高精度、高品质的产品,在无形中也帮助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他希望,企业从高技能人才创造的效益获益后,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反馈给高技能人才,从而形成一种企业和个人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也在社会中形成一种“多劳多得”“高技者多得”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