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区域包括正文内容,按tab键遍历信息
上海连日高温让申城进入“烧烤”模式。然而,奔波在大街小巷的“骑行侠”没有停下脚步,高铁旁的卸污工人加快了速度,焊接工切割的火花在阳光下更加耀眼,环卫工人仍在散发着恶臭的垃圾站旁忙碌……劳动报推出“夏天的那些人”系列报道,记录我们身边用汗水守护城市的平凡英雄。 ——编者
岗位热度指数:★★★★☆
职业:隧道股份城市运
营徐浦大桥项目部负责人
地点:徐浦大桥主塔内
人物:张旭
采访当日气温:38℃
徐浦大桥,横跨黄浦江,全长约6公里,非高峰时段驱车驶过往返仅需二十分钟左右。
支撑着徐浦大桥的主塔,高218米,从内部沿扶梯攀爬,来回需要3个小时。
每个月,隧道股份城市运营徐浦大桥项目部负责人张旭都要在“垂直的徐浦大桥”里走上一圈,巡视可能的隐患,确保大桥长效健康运营,无论严寒酷暑,雷打不动。
7月的一个上午,记者跟随张旭,体验了一把徐浦大桥“守护者”的火热时刻。
徒手攀爬218米主塔
带上检测设备,戴上安全帽、手套,穿上反光背心,一切准备妥当,张旭和同事就要开始本月对徐浦大桥主塔的巡检。
“主塔里有点闷热的,最好再带一瓶盐汽水。”进入主塔内之前,张旭特意提醒记者,一边说着,他一边从冰箱里取出2瓶盐汽水——他和记者一人一瓶。
跟随着张旭的步伐,记者来到了神秘的主塔内,初进时,记者并没有即刻感受到张旭所说的闷热,而是被需要攀登的楼梯所震撼。相较于宽阔的主塔,狭窄的楼梯更显高耸。“主塔是一个A字形,越往上空间越窄,前40米还可以像走楼梯一样,到后面就要爬梯子了。”
随着攀爬高度的上升,记者越发感受到张旭所说的闷热感,“主塔里面不通风,一直向上爬会越来越累,体感也更热了,所以盐汽水是我们常备的。”张旭告诉记者,攀登对于工人的心理、身体都是一个考验,“巡检一轮下来肯定是一身汗,哪怕冬天也是一样。”
巡检一座主塔需三小时
“这里有一个小裂缝,先记录一下,之后安排维修。”在主塔里,张旭和同事借助超声波等设备和自己的观察,寻找主塔里的安全隐患。
“主塔内部的微小隐患,如果不及时关注的话,就会演变为威胁结构安全的重大风险。巡检不是单纯的攀爬,我们要从结构观察、高空设施安全检查、检测配合等方面进行检查,比如说结构观察,就是要检查混凝土表面是否有裂缝、剥落、渗水痕迹,还要查看各类钢结构是否有锈蚀、变形、焊缝开裂等情况。”张旭告诉记者,桥梁主塔的巡检,就像是给大桥的“脊梁骨”做一次全方位的深度“体检”,及时发现任何潜在的“病灶”。“我们还要爬到桥顶,检查顶端的避雷针。”
因为要边走边看,一轮巡检的时间十分漫长。张旭告诉记者,仅单程的巡检就需要一个半小时,而随着体力的消耗,从顶端下到地面也需一个多小时,也就是说一轮的巡检就需要三个小时。虽然巡检是清晨开始,但一轮检查结束后,时间也接近中午。此时,室外的气温突破38℃,桥梁被太阳灼得火热,主塔里的温度也随之升高,体感温度不言而喻。
“巡检一圈和登山也差不多了,身上得出不少汗。”为了能让工人们充分休息好,项目部在生活区域安装了空调、淋浴等设备,“保障好工人的身心健康,就是保障设施质量和安全的前提。”
突发状况随叫随到
徐浦大桥的日均车流量达到约15万辆。如此高的车流量,意味着更高的巡检频次,也意味着更多突发应急状况。
“桥梁就像是城市的‘关节’,任何隐患都可能牵动千万人的安全。如果有突发状况,我们也要及时响应。”让张旭难以忘记的,就是近期发生的一次抢修任务。当时,一辆货车运输的竹子洒落在路面上,造成了交通拥堵。工人们头顶着烈日,极快地完成了货物清运和桥面检修的工作,将风险控制在最小。虽然团队成员们的工装都被汗水浸透,但那种“化险为夷”的强烈成就感和守护安全的安心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这次经历,不仅是对我们专业技术能力的实战检验,更是在高温‘烤’验下的一次团队合作。”
机缘巧合进入桥梁领域,如今已深耕10年。真正让张旭扎根岗位的,正是无数个类似的火热时刻——在一次次日常巡检排查隐患的过程中,在一次次抢修保障交通畅通的瞬间,他们用自己的专业和坚守延长桥梁的安全服役寿命,守护公共安全。
■劳动报记者 张锐杰 摄影 展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