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午餐调查|CBD白领想要真正的“午餐自由”并不容易
发布时间:2025-05-16

该区域包括正文内容,按tab键遍历信息


  打开外卖App,送达时间从12∶30跳转为13∶15,在上海一处CBD(中央商务区)工作的张小姐,决定还是到周边商圈的美食广场解决当天的午餐。“路上十分钟,排队十分钟,加上吃饭,午休时间都消耗在里面了。”这一顿三四十元的工作午餐,不免让她有些心疼。

  这份焦虑并非个例。大城市节奏快、时间紧、物价高,很多白领时常为去哪吃、吃什么发愁。午餐餐厅的价格、口味、位置,无一不在困扰着他们。


  在CBD的餐厅

  看似很多其实很难选

  对于在浦东某大型楼宇工作的陈先生来说,中午就餐是一个不小的困惑,所在楼宇仅有一家大型国企自设食堂,而像他所在企业这种只占一层楼的“租户”,并没有自己的食堂。

  他先后尝试过多种办法,各有利弊:外卖担心卫生问题,价格也不便宜;自己带饭耗时耗力;外出就餐同样纠结,“我们周边有世纪汇、96广场等几个商场,但不是所有店都适合中午吃的,中午休息时间有限,距离不能太远,等得不能太久,价格也要考虑,吃来吃去还是几家中式快餐店。”

  “忙的时候,我一天三顿都是外卖。”结束了上午的紧张工作,在中心城区律所工作的张小姐快步走向外卖柜,取回了当天的午餐。工作繁忙总是让她无暇在午餐上多做选择,“附近的餐厅都被我点了个遍,我在繁华的商圈工作,去哪儿吃饭却成了难题。”

  午饭时间紧张、去周边饭店需要排队、用餐价格高,让不少职场人为“吃”发愁。


  一顿午餐近百元

  “外卖刺客”让钱包变瘦

  除了选择困难,午餐成本高也成了困扰职场人的一大难题。对于不少职场人来说,这顿饭的成本可能要花去自己月薪的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

  此前,本报联合市总工会官方微信号“申工社”开展问卷调查,在4000余位参与调查的受访者中,65%的受访者每月在就餐方面的花费在2000元以内;还有28%的受访者每月的就餐花费则在3000至5000元区间。

  据悉,有的白领每日午餐花费就要接近100元。在陆家嘴工作的程女士表示,一日三餐,她花在午餐上的钱是最多的。她在受访时流露出对职工食堂的青睐,“我同学所在的一家企业食堂,菜式多,价格亲民,他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给我菜单上新,看着美味又便宜的饭菜,真羡慕呀。”

  不少白领表示,在外卖等平台还常常遇到“外卖刺客”,几片菜叶子加上三四片鸡胸肉,动辄六七十元,自己的体重还没减下来,钱包先“变瘦”了。


  带饭一族逐渐增多

  有乐趣也有烦恼

  考虑到成本、餐饮卫生等因素,越来越多的职场人选择自己带饭。

  “申工社”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工作日午餐的解决方式上, “单位食堂”是超半数受访者的首选;“外卖”和“外出就餐”占比同为11%。值得关注的是,自带饭菜的职场人比例正在升高,20%的受访者表示会“自己带饭”。

  不少带饭职工表示,从长期点外卖到自己带饭,工作状态和身体健康正发生着变化。他们中有人每天花20分钟制作简餐,也有人会花1小时让自己的午餐变花样,从吃饱到吃好到吃得健康,背后是整个生活方式的变化——更了解自己吃的是什么,了解身体需要什么营养,生活变得越来越自律,越来越有“生活掌控感”。

  不过,对于经常加班、通勤时间较长的职场人来说,带饭也并不容易。“一开始带饭是想要健康生活。”在美妆行业工作的朱小姐在网上找了一些菜谱学着做,“起先确实在其中找到了乐趣,省下来的钱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毕竟每天下班已经很累,“一小时通勤回家,再炒菜、蒸饭、装盒,有心无力。”她有些无奈地说。


  职工呼唤午餐食堂

  楼宇、工会面临众多门槛

  吃得饱、吃得好、不太贵,距离近——这是白领们心中的午餐“白月光”。

  位于浦东新区陆家嘴核心区域的周边,潍坊新村里楼宇林立,职工以楼宇白领为主,年轻人居多。该街道总工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职工的角度来说,价格、外出和等候时间、口味等都会影响职工的选择,“许多职工午休时间有限,希望尽量不要走出楼宇,或者步行15分钟以内。”

  在追求性价比的同时,职工的口味也各有偏好。街道总工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年轻职工的喜好与周边社区的人群并不完全重合,“以社区食堂为例,社区食堂口感更糯,贴合老年人口味,年轻人就未必喜欢。”目前,不少食堂采用的是“自助餐”形式,提供了兼具性价比和多样性的解决方案。 

  职工呼唤更多午餐食堂,但开一家食堂并非易事。街道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开食堂需要具备食品经营许可、消防、卫生等多种资质,并非所有楼宇都具备。另一方面,食堂要吸引客户,价格不会特别贵,往往走“薄利多销”的经营模式,但是要留住客户,又要跟随职工的喜好而变,这对经营者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能经常改变菜单当然好,但是也是一种‘试错’,并非所有食堂都有这样的底气。” 



  ■ 劳动报记者 李嘉宝 张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