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区域包括正文内容,按tab键遍历信息
超4成受访者月通勤费用低于300元
时间成本更加困扰职场人
地铁四通八达、共享单车遍布城市、开车上班、网约车随叫随到……对于在上海工作的职场人来说,通勤方式五花八门,总有一款适合你。那么,职场人通勤成本高吗?是否能够承受?
上海市总工会官方微信公众号“申工社”的相关调查显示:近5000名受访者中,近半数职场人通勤选择公交、地铁,还有超过4成受访者每月通勤费用少于300元。值得一提的是,与出行费用相比,通勤时间成本更加困扰职场人,据统计,近4成受访者每天通勤时间超过1小时。
近半数人选择公共交通
通勤费大多低于500元
上午7点,家住普陀、在长宁某设计单位工作的刘先生用手机软件打开一部共享单车,“家里离地铁比较远,走过去要花15分钟,共享单车很方便。”他告诉记者,共享单车+地铁的“混搭”通勤既省时间又省钱,“单车90天畅骑卡只要49元,平均每天只要5毛钱,地铁或公交还有优惠换乘,每天来回最多6元,这样下来,上班一个月交通费不超过200元。”
与刘先生一样选择公共交通通勤的职场人不在少数,“申工社”职工衣食住行娱调查显示:2467名受访者选择公交地铁通勤,占比达49.75%,25.75%的职场人选择开车上班,还有4.21%的受访者表示“单位有班车,不用担心上班迟到”。从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大多数职场人每月用于通勤的费用在500元以下,其中,43.8%的受访者每月通勤费用“少于300元”,通勤费超过500元的受访职场人约为26%。
记者调查发现,在选择开车上班的职场人中,有一部分是出于接送子女上学的考虑。在某国企工作的黄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前几年花十几万元买了一部SUV,“买这部车的主要原因是想方便孩子上学。”黄先生的女儿今年高二,“高中生学习紧张,每天睡觉时间只有六七个小时,开车送女儿上学,孩子还能在车里多睡一会儿。”他坦言,买车后,通勤费用一下子就翻了好几倍,“小区停车费每年1200元,加上车辆保养、保险、油费,一年起码2万元,平均到每个月至少1500元。”
此外,目前大部分企业并不为员工承担通勤费用,调查显示:七成以上受访者称“单位不报销通勤费用”,近两成职工表示“单位每月会发一笔交通费”,还有3%受访职工称“加班单位会报销车费”。
职场人更关注时间成本
值得关注的是,与通勤费用相比,更困扰职场人的是通勤时间成本。“申工社”调查显示,针对“每天的通勤时间能够承受吗”这一问题,36.9%的受访职工选择“1小时以上,漫长的车程让人难熬”。
就职于浦东一家韩资企业的葛小姐说,她每天花在通勤上的时间是3个小时。葛小姐家住静安区沪太路,她的上班路线是地铁7号线转4号线,“其实搭地铁还好,关键是最前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从我家走到地铁站需要20分钟,从地铁站走到单位也要15分钟,单程通勤仅仅走路就要花去半个多小时,再加上地铁时间,单程就需要一个半小时。”葛小姐公司早上8点考勤,她只能将起床时间提前到6点,“春秋天还好,冬天就比较难熬了,天寒地冻的,早上6点天还没亮,真想再多睡会儿。”
与葛小姐同样受困于极限通勤的还有王女士,家住野生动物园的她,上班地点在静安区昌平路,“地铁16号线转7号线,单程一共要乘21站路。”王女士说,尽管路程较远,但上车有座位,为了打发这漫长的通勤时光,她选择上车睡觉,或者听听音乐,“有时候一觉醒过来还没到站。”她苦笑道。
极限通勤还催生了地铁“板凳族”,近年来,地铁“板凳族”屡禁不止,特别是在11号线、9号线等几条超长线路上,早晚高峰的板凳一族严重干扰了地铁乘车秩序,甚至带来安全隐患。然而,也有不少网友为这些板凳族“喊冤”,“打工人带小板凳乘地铁,实属无奈之举。通勤一小时,全程站着太吃力,想想也蛮作孽额。”“其实板凳族也是无奈之举,谁不想体面有个座,如果不是路线太长,站得太累,谁会想这样做?”
缓解通勤压力需社会合力
如何缓解极限通勤族的上班压力,打通职场人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政府、企业和工会都在寻求破题方法。
今年年初,上海首创网约定制公交,浦东公交“浦交行”APP平台与小程序同步上线。相较传统公交,定制公交具备按需定制、营运灵活精准的特点和优势,从原来的“端菜式”服务向“点菜式”服务升级,有效破解了地铁族“最后一公里”的困扰。不少企业也想方设法提升职工通勤幸福感,通过职工代表大会、集体协商等平台,将交通补贴、提供班车等写进集体合同,让职工上下班走得更舒心。
对于职工通勤中的瓶颈问题,人力资源专家屈辉为企业开出了“处方”,“搬迁到远郊的企业应考虑职工通勤的具体困难,比如说,可以与所在地相关部门携手,通过开通短驳车、班车等方式,确保职工出地铁后,能够快速方便抵达单位。有困难的企业也可以调整职工上下班时间,错峰通勤,避开早晚高峰拥堵,减少职工通勤时间。”
而针对“地铁板凳族”这一困局,网友建议:地铁方可通过加大编组、缩短发车间隔等技术手段,缓解高峰出行期间的地铁车厢拥堵现象。对于有座位需求的乘客,则可以考虑以公交力量提供定制化服务或引入市场力量,提供更多个性化的远距离城市通勤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