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试点“免陪照护服务”,老龄化家庭“松了一口气”
发布时间:2025-03-07

该区域包括正文内容,按tab键遍历信息

  正在快速“老去”的上海,很多家庭如今日益面临老年人照护难题:当父母病了,原本就因为工作和鸡娃而精疲力尽的儿女们,能否常伴病床前?3月5日,上海市卫健委正式宣布在全市三级医院试点“免陪照护服务”,更多老龄化家庭因此“松了一口气”。

  老百姓对“免陪照护服务”怎么看?已经先行一步开展试点的医院,目前情况如何?劳动报记者走访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无陪护病房”开展调查。


  安徽病人:和家里人照顾差不多,还更专业

  下午两点多,唐女士躺在床上输液,在其身边,护理员正在帮她调整床的倾斜角度,“因为你现在要引流,这个靠背不能抬太高的。”

  45岁的唐女士家在安徽,由于肺里长了一个“可能不太好的实性结节”,她一个人到上海仁济医院胸外科住院手术。“本来我婆婆说要陪我过来,照顾我,但是她自己也是肺癌刚刚康复。办住院的时候,听到护士小姐姐说这里不需要家属陪护,我一下子松了一口气。”

  “该有的服务都有,感觉其实跟家里人照顾差不多,甚至比家里人还更专业一点。”提及在病房的这5天经历,唐女士告诉记者,吃饭、刷牙、擦身、上厕所都有护理员阿姨照顾,“咳嗽的时候她们会帮忙拍,刚开始我连咳嗽都咳不出,她们就会教我怎么咳。”

  在唐女士的隔壁病房,上海江阿姨也是一个人躺着挂盐水。“家里小孩都工作很忙的,不想麻烦他们,有阿姨照顾不是蛮好的嘛,出点钱大家省力,老公和孩子都能解脱。”她淡定地表示。

  下午3点,记者探访仁济医院另一个试点“免陪照护服务”的泌尿外科病房时,遇到了一位刚刚到病房来探望丈夫的张女士。“我们从外地来开刀,护理也不懂,这里有专业照顾,我觉得非常好,一听护士介绍马上就同意了。”张女士告诉记者,“无陪护病房”并不是完全隔离病人和家属,每天下午3点到5点可以来探望。当天,她走进病房亲眼看到护理员对老公的照顾后,由衷地表示:“比我做得好!”


  “无陪护病房”:需要配备更多护士和护理员

  得到病人们的首肯,倪科春略显疲惫的脸庞浮现出一丝欣慰。

  作为胸外科护士长,她全程参与了“无陪护病房”的筹建。“护士和护理员的工作量会有一定的增加。”她告诉记者,上海规定的床位护士比是1比0.4,而在“无陪护病房”,这个比例是1比0.5,也就是说平均1个病人配备了0.5个护士,另外有护理员7个。而之所以这里的护士和护理员比一般的病房多,主要原因就是需要代替家属做一些事,譬如增加对病人的巡视、指导病人康复锻炼。

  在市民最关心的费用方面,记者了解到,仁济医院“无陪护”服务每天收费是150元,暂时还未纳入医保。“这个费用我觉得可以承受,假如孩子请假来照顾我,一天的误工费远远不止这些。”上海江阿姨告诉记者。


  陪护家属进进出出影响康复

  “这次我睡得很好。”这是采访中唐女士多次和记者强调的一句话。在过往的住院经历中,“吵吵闹闹”是病房给她留下的一大印象,“旁边床位的家属一会儿说话、一会儿走来走去,几乎每晚都睡不好。”

  “安静”,是多位受访病人对这里“无陪护病房”的评价,也是赵晓菁医生理想中病房的模样。

  他是仁济医院胸外科主任,很多肺癌病人口口相传的大咖“赵医生”。赵晓菁说,一方面医生查房需要安静的环境才能更专注;另一方面,胸外科病人术后最怕肺部感染。“如果病房里整天有家属进进出出,带来外面的病菌,实际上对病人康复是很不利的。”

  “全过程的专业护理,是能够加速患者康复进程的。”以术后病人的首次下床活动为例,泌尿外科护士长袁霞认为,相比家属搀扶,患者第一次走路由护理员协助的话,可以达到更专业的康复效果。


  争议:老人生病子女不照顾,是没有孝心吗?

  不过,尽管专业人士从医疗康复角度对“无陪护病房”十分推崇,“不陪护”理念在民间的普及却并非一帆风顺。

  “老人生病了,当子女的怎么能不陪不照顾呢?”在一些自媒体发布的相关视频的评论区,记者发现年轻人大多对这种做法表示赞同,而一些老年人却质疑这是“不孝”。

  赵晓菁认为,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理念的确会有差异。“我自己的父母90多岁了,他们可能觉得老了就要有子女陪伴,但是我这代人的观念就会不一样。”赵医生坦言,他更愿意把自己交给专业机构,更相信专业的力量。

  “假如病房里有三个床,其他两个床都有家人陪,而我因为工作实在太忙没有陪父母,那么舆论就会认为我没有孝心。但是假如三个床都不陪,那是不是所谓的道德绑架就失去舆论空间了呢?”社交媒体上这位网友的留言意味深长。

  “不陪护并不意味着隔离亲情,我们为家属开放每天两小时的定时探望,对于情况特殊的病人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开具家属陪护证。”仁济医院护理部主任奚慧琴表示,仁济医院正在进一步探索通过互联网医院、社区家庭病床等形式,延续专业照护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