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区域包括正文内容,按tab键遍历信息
上海“新春第一会”持续推进一流营商环境建设
聚焦企业感受,今推优化营商环境8.0版
新一版方案希望能面向更多企业“痛点”“难点”,协同推动解决企业发愁的“老大难”问题
2月5日,蛇年首个工作日,上海“新春第一会”将如期召开,并发布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自2018年开始,在岁末年初召开全市大会,讨论新一年优化营商环境方向,已经成为上海经济建设的重要传统。
在过去七年里,上海优化营商环境成果有目共睹。在以上海、北京为样本的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排名中,中国从2018年的第78位上升到2020年(最新评比年份)的第31位。截至2024年底,上海实有企业289.87万户,相当于上海每8.5个人中就有1个“创业者”,密度居全国第一。
七年来,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已颁布1101项任务举措,政策“细过了”“快过了”,下一步营商环境还能怎么优化?
记者注意到,今年行动方案标题为《上海市聚焦提升企业感受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提升企业感受”这样通俗的表述方式首次被放在大标题中。
以企业感受为导向,或许正是上海营商环境建设再升级的密码。
“老大难”遇上新手段
距离过年仍有十天,青浦的盒马鲜生吾悦店就迎来了年货消费的客流高峰,与此同时,市场监管的节前检查也如期而至。
和往年不同,今年上海商超的节前检查都用上了“检查码”。在对盒马鲜生吾悦店检查前,盈浦市场监管所的执法人员吴新辉、易祖欣、姚莹就一起组队,对三个检查任务共同申领了一个检查码。
多了一个“检查码”,企业少了不少烦心事。小吴说,通过检查码的统筹,现在对商超的检查很少再出现“多头查”“重复查”的现象。另外,通过扫描“检查码”,商超负责人可以提前知晓检查内容,核实执法人员身份,事后还能查看结果评价。
自2025年1月1日起,检查码已在全市涉企行政检查中全面推行。这项制度是上海优化营商环境7.0方案的一项创新举措,也是8.0方案延续推广的重点内容。
除了“检查码”制度,8.0方案中还涵盖了一批数字化举措的升级应用。例如“丰富‘经营主体身份码’应用场景”,也就是“企业码”,解决的是企业登记信息不易查询的问题;“优化惠企政策精准服务平台”,是为企业打造了一个统一入口的“政策超市”,解决的是政策“找不到”“用不好”的问题。
上海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多年,办事服务效率在全国排名前列,“当天领证”“当天开工”的消息已经屡见不鲜。但“检查码”这类创新告诉人们,除了提升办事速度,数字化手段还可以帮助更多维度的行政能力提升。
2025年,世界银行改版后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二批参评经济体全球营商环境排名将陆续更新。新评估标准最大的改变在于,除了办事便利度这个维度,增加了监管法规质量和政府公共服务两个维度,注重社会效益和企业便利的平衡。
无论是从国际社会的评价体系,还是上海的实践情况来看,营商环境建设都不能只追求时间上的短,“质”的提升愈发重要。一名参与8.0方案前期调研的专家表示,自4.0版之后,上海优化营商环境改革的方向就日趋细化,那个时候大家就意识到,必须要进行思路创新。
思路怎么创新?还要听企业的需求。市发改委二级巡视员、营商环境建设处处长卢爱国从事营商环境建设工作已有多年,他的亲身感受是,“有的时候,不是说我们创新有多强,企业的感受就有多好,更重要的是企业视角和落地效果。”在他看来,企业感受度才是评判营商环境建设的核心标准,所以今年8.0方案希望能面向更多企业“痛点”“难点”,协同推动解决企业发愁的“老大难”问题。
瞄准法治深层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在8.0方案的58条任务中,有6条涉及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分别是规范牟利性职业举报、营造清朗的舆论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严格规范涉企案件办理、加强法治护企、清理拖欠企业账款。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内容占比较过去有明显提升。
这也是8.0方案的一大亮点。在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理事长、首席研究员杨宏伟看来,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建设中,法治化最为核心,因为“市场化、国际化的本质都是让陌生人也能顺畅地做生意,这就不能靠人情关系,而要靠法治主导”。
比如“规范牟利性职业举报”,针对的是危害企业和商家正常生产经营的“职业举报人”。 杨宏伟介绍,目前社会上存在部分“职业举报人”恶意举报,相关部门接到举报后又必须对商家进行调查,这会让商家正常经营和信誉都受到严重影响。8.0方案希望通过出台管理办法,建立黑名单制度,有效遏制恶意滥用举报权利的职业举报行为。
这些合法权益的受损关乎企业发展的根本。一位政策制定者表示,在征求意见的时候,一些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感受是“现在生意比较难做”。为了找到“真问题”,此次8.0方案在文件起草阶段就进行了大量企业需求调研,形成了一份189条的需求清单,最终在此基础上,研究改进为8.0方案的58条任务举措。可以说,每一条任务的背后都是企业遇到的一类难题。
这实际上体现出一种政策制定者视角的转换——从“我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变为“企业需要什么”。当然,这样的视角转换会对政策制定者提出更高要求。但营商环境改革行至深水区,只有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式,才能实现新的突破。
此次8.0方案已经提出,未来“普惠性政策听取意见,原则上中小企业比例不低于50%”“新出台的惠企政策文本力求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直奔主题,提高政策易读性。”这意味着,“聚焦提升企业感受”不仅将成为营商环境建设的主旋律,更会影响未来政府的行政逻辑。
首次提出“基层营商”
此次8.0行动方案与过去最大的不同还在于,首次将“夯实营商基层基础”作为单独任务板块列出,将对园区、街镇等基层单位营商建设投入更大力量。
这样的改变同样来自基层的呼声。在此次方案制定前的一场街镇营商环境座谈会上,一位街道办事处主任直言:“烟火气和居民诉求很难融合。”立刻引起了不少街道代表的共鸣。基层干部们建议,探索将事后监管转变为事前监管,同时对企业违法行为进行柔性监管,“首违不罚”“轻微免罚”,以帮助企业建设合规规范经营的主导方向。
上海市有300多万经营主体,百分之八九十都在基层,对于市场主体的日常监管和服务也大量发生在基层。但相较于其招商、稳商的重要角色,基层组织可调配的资源相对有限,营商环境建设需要更多支持。
在8.0行动方案中,明确指出“鼓励街镇在监管创新、交通管理、商居协调等方面探索创新”,为基层“赋能”“松绑”的导向更加明确。
“这种改变反映了上海营商环境建设理念的深化和细化。”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汪仲启表示,过去政府营商环境建设更关注世行标准和规模以上企业,现在则更加强调“优化为企整体服务”和“夯实营商基层基础”,这说明上海营商环境建设正更加立体、全面、系统。
汪仲启打了一个比方,营商环境和经济活力之间关系好比放水养鱼,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宜于企业发展的生态体系。可能是有形的动作,也可能是无形的氛围,就像池塘里的水,水好了,鱼儿才能好。
在采访中,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彦峰的话令记者印象深刻:“我们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让在这座城市工作、生活的人,有预期、可信赖、受尊重。我们期待在上海,城市和企业更好实现双向奔赴,企业因城市而骄傲、城市因企业而荣光。”(记者 吴丹璐)
来源:解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