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区域包括正文内容,按tab键遍历信息
如何让制造型企业成为年轻人就业的首选?如何改变老牌国企一线工人断层现象?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些横亘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进程中的“老大难”问题,在部分企业中正逐步得以破解。
近年来,从顶层设计,到制造业工厂、各级工会具体实践,围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探索正在步步推进,比如提升一线工人收入、比如新型职校的建设等。这些举措已取得一定的成效,我们有理由相信,当青年人能在生产线上获得体面的收入、流动发展的机会和社会的尊重,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工人走进工厂,“明天谁来当工人”将不再是一个问题。
优化薪酬分配
让多劳者、技高者、创新者多得
青年人不愿走进工厂,与制造业工作条件相对艰苦、收入待遇不高有关。当前,许多工厂正在向智能化、清洁化转型的过程中,工作环境的困扰正逐步减少。如何让工人的“钱袋子”鼓起来,成为最朴实和最首要的问题。
在今年3月9日召开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民生主题记者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表示,今年将强化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研究出台加大国有企业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激励的政策文件,合理提高生产一线技能岗位的薪酬标准,推动工资分配向生产一线和急需紧缺的技能人才倾斜。
5月,人社部、财政部、国资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大国有企业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激励的通知》,强调优化技能岗位薪酬分配,坚持多劳者多得,实行岗位薪酬与岗位价值、技能等级双挂钩办法,合理确定技能岗位的起点薪酬,提出按照一般不低于相应职级管理岗位的薪酬标准科学确定技能岗位薪级档次。强调设立技能人才专项津贴,实行与技能等级挂钩的能级津贴制度,明确相应的津贴标准,体现技高者多得。
6月9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其中提到,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制定技能人才最低工资分类参考指引。
让工人的“钱袋子”鼓起来,上海积极行动,在推进上海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会上,明确“要持续加强全方位服务保障,建立完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强化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不断提升产业工人队伍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浦东、宝山、长宁等区召开产业工人推进会,都将薪酬作为重要一环。
在企业里,关于工人收入待遇的探索也正在开展:市机电工会着力探索建立工人岗位评价体系,让职业技能评价与薪酬待遇相匹配,探索建立了工人岗位职级评价体系。三年的试点推进,近万名工人进行了岗位职级评定。1500多个工人的岗位职级得到提升,职级相当于企业中层以上干部的工人有30余人,享受与同职级的干部一样的收入和履职待遇;针对广大一线产业工人,中交三航局在企业原有的序列标准上首推“技能S序列”,发放相应技能序列津贴,评上S7的一线职工龚权华从此可享分公司副总待遇;隧道股份上海路桥道路工程公司试点职业化队伍建设,工人的收入待遇受技能高低等影响,直接享受企业发展红利。
优化晋升通道
工人有“里子”也有“面子”
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周期长,而现有的工人上升机制不够健全,无形中制约了一些青年工人的积极性。
近年来,随着“新八级工”制度在商飞、宝武、航天等企业试点落地,曾经让青年工人们“一眼望到底”的壁垒,正在被逐渐打破:“新八级工”制度打破了产业工人发展过早触碰的“天花板”,青年工人的发展路径和收获都显而易见,他们更有奔头:中国宝武集团给予特级技师正高职称待遇,同时享受疗休养等政策与最直观的经济补贴;中国商飞上飞公司配套设置高技能人才技能专业图谱,培养与专业总师相匹配的技能总师,培育更多能操作、懂工艺、会创新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今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技能强企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大力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支持企业参与工学一体化、现场工程师培养,鼓励企业与学校联合,招工招生一体、入企入校同步、企校双师联合、工学交替培养学徒。同时,支持企业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价。落实“新八级工”制度,以首席技师、特级技师评聘为牵引,带动职工提升职业技能等级。
加强产教融合
让更多青年人走进工厂
《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中还提到,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改革,引导高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强化行业企业实践培养,支持高校针对社会急需紧缺技能开展“微专业”建设,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在学历为重的当下,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却“逆流而上”,因其充分保障就业率,备受学生和家长的青睐。有船厂学生家长现身说法:“我家孩子进了沪东造船,3+2的学习周期,中专三年免学费,通过面试能进厂,进去以后挺好的。”
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王春年曾表示:“我们的毕业生推荐率是100%,每年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高就业率的底气,来自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与江南造船集团深度合作,以船舶制造业最关键最常见的电焊工岗位为例,学校采用“焊接冠名班”模式,按企业部门需求定向培养。师资上采用“校内教师+企业导师”双导师教学模式,教师团队中有江南的大国工匠;就业上与合作企业共建“人才直聘系统”,由企业人力资源总监牵头组建“预备工程师”储备库,毕业生经校企联合考核后直接定岗,实现“课程学分置换岗位资格、毕业证书衔接职称证书”的无缝就业。
老牌国企上海电机厂这几年摸索出了一个新法子——跟职业学校联手搞“定向培养”。“我们现在是把厂里的活儿‘搬’进学校课堂了。”厂里人事负责人介绍,“比如跟上海电机学院合开的电机工艺课,用的教材、讲的技术规范,就是一线现在实际操作的这套。学生学的,就是将来干的活儿。”
变化更大的是实习阶段。负责人详细解释道,他们采取“分段式培养”:学生头两年在学校打好基础;到了第三年,企业就到合作学校里选人,签的是“定向联合培养”协议。这批学生来了就等于提前进厂的实习工,直接深入到生产一线,干的都是实实在在的订单任务,毕业设计做的也是车间里的真实难题。实习期满,双方都满意就直接留下,做到“从实习工直接变正式工,中间没空档”。
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上海电子信息技术学院和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共同牵头,围绕智能制造领域,联合园区二十多家龙头企业,建成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产教联合体,不仅在企业和高校之间设立“订单班”、创建实训基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技术方面的实践和就业机会,也为企业员工提供技术培训。“产教联合体建立后,将实操培训提前到学生在校阶段,对于企业来说,不仅提升了人才与企业的契合度,也节省了企业的育人成本。” 闵开发工会相关负责人说。
■劳动报记者 张锐杰 李嘉宝 梁嘉蕾